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://wap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labs.html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郭春雨一段残碑,记载一段历史;一处断垣,承载烽火岁月。泱泱齐鲁,总是在不经意间露出岁月的峥嵘。驱车从济南出发,一路山村古朴,小路蜿蜒,一路虽然山丘连绵,但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南的东峪南崖村东的大寨山是最为高峻。这里山峰海拔.8米,为平阴县境内最高峰,天气晴朗的时候,在山上可以远眺碧色如玉的东平湖。大寨山山体整体呈南北走向,重峦叠嶂,横列如屏,异常壮观。山的两端向西弯曲,山势成月牙状;山腰以上均为悬崖绝壁。这里是山东省省级森林公园、省级自然保护区、国营林场,山上的松柏密植,人穿行其中必须得戴着帽子、面罩,否则很容易被密密麻麻的的树枝刮伤。因为植被保护的极好,刚上山就看到一只肥胖的野兔穿林而过。虽然已经是初冬,但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,山上仍然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美丽。行走其中,落叶和松针年年岁岁的叠加在一起,让脚下的土地变得非常松软。山是看不见年轮的,但是这厚厚如地毯的落叶,却是层层岁月流转的印记。更多的印记印在大寨山身上。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对于大寨山来说,美丽的不仅是景色,更是围绕在这座山峰上的传奇历史和美丽传说。在山上,随处可见一些低矮的石头房子。极为简陋,但是颇具规模。这些石头房子就地取材,是大寨山特有的页岩石垒起来,屋顶也是石头垒成,这些房子都只有一人高,保存的十分完好,有些还可以清晰地看出院落和堂屋、厨房。大寨山原先不叫大寨山,因狼溪河发源于此,人们称之为“狼山”,又因相传古时洪水泛滥这里一片汪洋唯此山露出水面,人们又把它称为“浮山”。现在“大寨”的名字,源自一段真实的历史。根据县志记载,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咸丰年间,为了躲避战乱,村民拖家带口跑到了山上,他们就地取材,利用山上的石头建起了自己的家园,发展成了一个山寨,因此,人们就把它叫做“大寨山”。依托大寨山易守难攻的地形,还在山腰险峻处修建了寨门,只要村里的壮丁能守住寨门,就能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。现在的寨门早已经被各种杂草所掩埋,只有在特定的位置,才能远远的窥见。大寨山的这些简陋石屋,让村民在战火中度过了相对安稳的岁月,却也封闭了和外界的沟通发展。等到战火平息,人们陆续从条件恶劣的山上搬了下来,到山下重新修建村庄。但是大寨山的这些石屋却保存了下来,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“老奶奶庙”。山东很多地方有供奉“泰山老奶奶”的习俗,这里的“大寨山老奶奶庙”外观很简陋,但门口的两块石碑却保存得极为完好。一块是“大清宣统四年”立碑,还有一块是“民国二十二年”立碑。笔者认为,这两块石碑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,一方面是因为大寨山地处偏远,另一方面是村民对于“老奶奶”的敬重,这座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了村民以庇护,所以现在依然香火不断,近年还曾重新刻碑修庙。也许对于附近的村民来说,他们敬的不是某位神灵,而是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,是无论如何艰难困苦都不能放弃希望的精神。大寨山的怪石也非常值得一观。山上怪石嶙峋,巨岩嵯峨,从山腰处的小路抬头看,黑色的怪石像是一个巨大的兽口,人行走其中感觉胆寒。在这巨大的“兽口”上方,是济南72名泉之一的天乳泉。天乳泉水量虽然小,但胜在奇特,从探出的巨石中滴滴下坠。巨石似乳形,泉水就像是乳汁,故名“天乳泉”。济南是泉城,大寨山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,泉水众多。《水经注》云:狼泉出东南大壏山。东南是指东阿县城的东南,大壏山即现在的大寨山。《东阿县志》:狼泉“北汇白雁泉,西经石淙,又西至孟姜墓,汇洪范东流诸泉水而为狼溪。”这说明大寨山自古就是水源丰沛的地方。除了天乳泉、狼泉,久旱不涸的宝泉也在大寨山,都属于洪范池泉群。洪范一名来自《尚书·洪范》篇,取天地大法之意。洪范池又名龙池。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《重修洪范池碑记》载:金完颜时,村人因祷雨辄应,建龙祠于池北,故又号龙池。这些泉水滋润着大寨山的葱郁,也从大寨山的葱郁中得以千年不涸的绵延。大寨山的山石,不仅“奇”,且“巨”。在靠近山峰的地方,两壁矗立,高约10米,中间缝隙1米余,从一侧看去,仅见一线蓝天,这就是“透风崖”。山风吹来呜呜作响,似虎啸,人听之,毛骨悚然。若值阴雨之前,浮云从石缝中穿过,曰“监山出云”,为古东阿八景之一。在山腰的相对平整处,笔者一行吃了简单的午餐。森林防火是第一要务,在野外不能带火种,更不能用明火,所有的垃圾都要带走。行走在山林,人是山林的一部分,和自然共生共荣。简单的休憩后,笔者一行迎来了这次徒步最大的挑战:“天门观”。大寨山山顶两峰南北对峙,两峰间有石梁相连,这就是“天门观”,是攀登大寨山之最险绝处。石梁蜿蜒曲折,犬牙交错,长约50米,顶宽仅2米余,最窄处不足1米,两侧至底均有几十米。此处景色怪异,相传如遇阴雨天气,一侧云雾迷漫,将一切景物隐去,另一侧则一草一木,清晰可见。行走在“天门观”,需要十分的勇气和攀登的技巧。行走在上面绝不敢往下看,四周都是悬崖峭壁,只有风声吹过的飒飒作响。这道天然的石梁,相传心地不善者难以通过,故又称此处为“扪心桥”,也叫“昧心桥”。明万历年间文学家于慎行于此经过时,提心吊胆,冷汗浇身,过后甚为庆幸,遂写“阿弥陀佛”四个大字刻于岩顶。历经余年风雨剥蚀,字迹至今显明可见。这样的传说故事,给“天门观”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,让笔者一行行走其上更不敢掉以轻心,好在大家虽然对两岸的峭壁有些恐惧,但都平安顺利的通过了这座“昧心桥”,通过了良心的“考验”。在行程的最后,笔者一行专门去看了山腰处的刘公墓。去看刘公墓,需要攀登一段几乎是垂直的台阶,台阶窄小,只容半个脚掌。刘公墓碑凿在墓后高46米、宽30米、厚近百米的天然峭壁上,整座墓从底座到山崖顶52米,“刘公墓”三字高约1.6米,宽0.7米,深0.16米,是一座少见的山体山崖碑。年,刘公墓凿崖碑被中国世界记录协会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凿崖碑,并核发证书,这是平阴首个经世界级评审机构认定的世界之最。对于此埋葬的“刘公”,流传了多个传说。传说之一为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征战于齐鲁,因此山险峻,易攻难守谋士张良献计设为营中大寨,囤积粮草。遂派本家叔父屯兵把守,后被项羽部攻破,刘邦叔父战死寨中,刘邦安邦定国后一为纪念叔父,二为昭告天下忠勇之士。故以山建墓,以崖刻碑。此外,还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,清末民初,当地财主刘公信奉风水易理学问,临老之时为自己选了这块风水宝地。遗憾的是,刘公墓早已被盗,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,“刘公”究竟是谁,又如何能够拥有这块“世界之最”的山体墓碑,如今已无从考证。正可谓,“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。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”步行攀登大寨山,大概有10公里的路程,加上中午小憩共花费了5个多小时。一天的行程结束,笔者一行也虽然辛苦,但觉得收获良多。相比被精雕细琢的景色,大寨山天然去雕饰的浑朴和壮美,更值得行走体会。在欣赏风景的同时邂逅一段被掩于山林的历史,这是奇妙的缘分,也是旅行的意义。找记者、求报道、求帮助,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或搜索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yf/5723.html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yf/5723.html